弥勒佛·四大天王·韦驮菩萨
走过佛教寺庙的天王殿,人们会看到正中坐着大肚弥勒佛,左右两厢立着四大天王,弥勒佛背后,立着手执宝杵的韦驮天。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?原来古代印度次大陆的神话说,须弥山腹有“四天王天”。这个传说被佛教采用并发展了。
佛教把世界划分为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其中欲界最低,是具有食欲、淫欲的众生所居。人类社会就属于此界。地狱、饿鬼等也在此界。欲界中高级的是“六欲天”,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,天神所居,但是还不离食欲、淫欲。六欲天分六重,第一重叫“四天王天”。这个词是Caturmaharajakayika的汉文意译。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。佛教把佛、菩萨、天王的近侍、随从、信徒统称为眷属,与世俗的通用意义不同。据说,这四天王天就在那有名的须弥山的山腰。那里耸立着一座极小的山,叫作健陀罗山。此山有四山峰,四天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。四大天王的任务是“各护一天下”,即掌握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及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、南赡部、西牛货、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、河、森林、地方。所以又称为“护世四天王”。这四位天王分别是:
东方持国天王,身白色,穿甲戴胄,左手把刀,右手执肖(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长矛)拄地。也有手执弓矢的。南方增长天王,身青色,穿甲胄,持宝剑。西方广目天王,身红色,穿甲胄,左手执鞘,右手把赤索,也有仅一手持宝剑的。以上所说,都是这几位天王在中国早期特别是唐代佛教画像中的典型形象。
北方多闻天王在四天王中最为突出。他的梵语名是Vais’ramana,音译“毗沙门”。据说他就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 (kubera),别名施财天(Dhanada,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)。他在印度古代伟大史诗《玛哈帕腊达》等书中就出现过。在这些古神话中,他是北方的守护神,又是财富之神,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。在古代吠陀神话中,这位多闻天王本是帝释天的部下。帝释天音译是因陀罗(Inara)意思是天老爷,是人间英雄与天上的自然威力的结合,是雷霆暴雨的人格化。帝释天的部下大部分是武士与战将。无奈在神话流传中,帝释天的地位越来越下降。佛教传说中还保留帝释天之名,然而势力已很微弱。毗沙门天王等也就逐渐脱离了他,自树一帜。
毗沙门天王在盛唐以至晚唐五代香火极盛。他的眷属也最有名。毗沙门还有五位“太子”,其中第二太子“独健”,第三太子哪吒最有名。
到了宋元以后,特别在明清两代,中国汉族地区佛教进一步汉化。这也首先在毗沙门天王身上。唐代的狂热崇拜已成过去,他的身份逐渐与另外三位天王平等,不再特殊化。“财神”的兼职也被暗中取消。印度式三叉戟换成中国猎户用的虎叉一类兵器。又慢慢从他身上分化出一位“托塔李天王”。连他的“眷属”和兵器也全归了这位分身而出的化身:
他手使中国近古才出现的兵器方天画戟,擎宝塔。他有一夫人三子一女(女儿是在《西游记》里生的),其中哪吒最有名。
这样一家汉人,难以被极乐世界再接受。于是李靖只好在玉皇大帝灵霄宝殿下称臣,当了天兵总司令。哪吒充任前部先锋官。金吒、木吒不忘本源,分投两位菩萨修行去了,至于四大天王,卸下了家眷这个包袱,正好在佛门中修行,于是
成为镇守佛门的“四大金刚”。可见这四大金刚也是经过改造的。就连四天王的兵器也经过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:
增长天王魔礼青,掌青光宝剑一口,职风;
广目天王魔礼红,掌碧玉琵琶一面,职调;
多闻天王魔礼海,掌混元珠伞一把,职雨;
持国天王魔礼寿,掌紫金龙花狐貂,职顺。
近代供奉四天王的佛殿称为天王的佛称为天王殿,也是中国化了的殿堂。此殿正面本尊多供大肚弥勒佛。这是中国的弥勒化身。据说,他就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。这位和尚名叫契此,身体肥胖,言语无恒,常常背着木棒,木棒上吊着一个口袋,在闹市行乞,面带喜容,人们叫他布袋和尚。后梁贞明二年(916),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磬石上圆寂。临终遗偈,自称为弥勒化身,后人遂多塑之于山门。其实,唐代的弥勒还是典型的佛或菩萨像,今北京广济寺奉天冠弥勒菩萨坐像,犹存中世遗风。在弥勒左右,分塑四大天王,作风调雨顺之像。弥勒背后则设手执宝杵的韦驮天像。韦驮天原是南天王部下的八将之一,在四天三十二将中以勇武著称。唐道宣在《感通录》里谈到他常于东、西、南三洲巡游,守护佛法,故称三洲感应,中国佛教故事中,又有他守护伽蓝的传说,所以近世建寺必奉为守护神,世称韦驮菩萨。
网友评论